网站首页 智库简介 国际会议 人才培养 招生信息 大学生课题 发表论文 团队研究 联系我们
武汉大学官网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武汉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团队研究
绿色低碳转型要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29  

绿色低碳转型要培育发展绿色生产力

课题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绿色发展的本质是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新”在以科技创新作为驱动力,“质”在高质量发展,而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正是绿色。绿色生产力就是要在推进科技发展和产业演进的同时,遵循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生态,致力于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良性兼容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和谐共生。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是中国主动应对当前世界之变局,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两个建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第一,绿色科技创新是绿色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核心要素,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突破和先进绿色技术广泛渗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含绿量”、厚植更浓郁的绿色底色。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将生产力的绿色化与绿色化的生产力相结合,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以绿色科技创新为重要支撑,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能够实现生产过程的清洁化、资源利用的高效化、污染排放和碳排放的减量化。我国绿色技术的主要内容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催化剂技术、分离技术、生物技术、资源回收及利用技术等等。我国积极推进绿色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推动能源动力方式发生颠覆性转变,不断催生绿色生产力。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报告显示,近十年,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此显著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创新、制造及工程技术贡献。目前我国的碳中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节能提效、零碳电力能源、零碳非电能源、燃料/原料替代、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碳汇、集成耦合与优化以及非二气体削减。 其中零碳能源技术成为竞争焦点。国际能源署(IEA)研究报告认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技术中,50%目前还处于示范阶段。目前我国现有的技术1/3仍然处于概念/研发阶段,1/3处于中试/示范阶段,1/3处于商业应用阶段。也就是说,2/3的技术需要继续研发突破。碳中和的技术不断进步,需要解决成本、规模、传输、存储、基础设施等许多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包揽一切,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推动进步。

第二,绿色生产力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绿色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绿色创新人才。绿色生产力强调劳动者技能提升和知识更新,尤其强调绿色技能的培养与环保意识的嵌入,指示出劳动者教育的新方向。劳动者的绿色素质决定了绿色生产的状况,必须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绿色素养,共同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对从事绿色环保工作的专业绿色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提出更高能力要求。当前全球绿色人才仍存在巨大缺口,领英的数据表明,过去五年,绿色人才规模的平均增速达到6%,但市场需求的平均增速达到8%,预计2027年,可再生能源工程师、太阳能安装和系统工程师的职位将增长33%和34%。中国投资协会的预测表明,到2030年,我国绿色能源转型的人才缺口将会达到3000万。绿色技能需求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2023年全球人才的绿色技能集中度增长了12.3%,其中制造业中绿色技能人才集中度增长了11.7%。要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备绿色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强在职培训,提升在职人员的绿色技能,使其适应绿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完善绿色科技人才引育机制,鼓励引导科研人员紧盯绿色生产力发展需求搞科研,助推绿色科技创新与绿色行业企业双向奔赴。

第三,绿色生产力需要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推动各类要素潜质提升和配置优化。绿色技术创新通常需要高昂的初期投资,不仅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而且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高,需要政府和市场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要发挥公共投资对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牵引作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绿色金融能够为绿色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和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了清洁能源、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绿色生产力的提升注入强大动力;绿色金融通过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流向那些符合绿色、低碳、可持续标准的投资项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避免了资金在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过度集中,促进了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绿色金融通过多元化金融产品,强化风险管理,保障了绿色生产力可持续发展。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完善定价机制和交易制度,为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生产、绿色服务源源不断输送资金血液。大力发展转型金融,明确转型金融的定位,弥补绿色金融对高碳行业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重点支持传统碳密集型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第四,绿色生产力由绿色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催生,要坚守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绿色低碳发展导向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培育绿色生产力,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融合化改造升级;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聚焦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新型储能等领域,推动颠覆性技术与前沿产业的融合,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高度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绿色技术改造、节能环保设备更新、优化生产流程、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方式做强绿色制造业,重点是推动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企业实现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2年下降0.5%,比2012年累计降低27%,不断提高发展的“含绿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要联动产业升级和绿色生产方式培育,做好“选种”“播种”“育种”“培苗”各个环节,打造数字化生产体系、绿色化生产流程、多链协同网络化组织、复杂技术交叉渗透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一体发展的水平。发展未来产业聚焦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方向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壮大绿色能源产业是实现能源结构转型、减少碳排放的重要路径。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将会催生新的能源产业体系,催生出百万亿元庞大投资市场和产业发展机遇,将会成为绿色增长的强大动能。中国的风电、光电、水电、生物质能发电装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贡献了全球风电机组制造产能的60%,在世界十大风电整机企业中占据六席,实现核心部件95%以上的国产化率;光伏组件产量连续十六年保持全球首位,且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的生产链中,全球市场份额超80%;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供应系统和清洁发电体系。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市占率达到31.6%,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3年中国的“新三样”合计出口增长61.6%,成为外贸增长的新动能。中国投入运行和规划中的CCUS示范工程总数已近乎百项,其中,已投入运营的项目占比过半。通过构建绿色供应链和产业链体系,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绿色化,打造绿色产业集群,以绿色生产力彰显绿色发展新动能。

第五,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改造自然中顺应自然,在利用自然中保护自然,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新一轮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技术等一系列尖端前沿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涵,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开辟了新赛道新领域,为可持续发展蓄积了前所未有的动能。发展绿色生产力,要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聚力赋能。通过发展绿色生产力,培育一系列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既提高经济发展的“含绿量”,又提高自然生态的“含金量”,拓展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实现经济增长、节能减排、生态平衡等多目标的兼容。发展绿色生产力还要兼顾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服务于整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共融共生的价值愿景,致力于解决应对气候变化、生态恶化等全人类共同挑战,切实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  电话13581925050


 
版权所有 © 武汉大学 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邮编:430072 鄂ICP备075013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