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管理编辑部主办的首届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学术年会在北京举行。此次学术年会聚焦“共谋新经济 引领新未来”,会议重点学习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并就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辜胜阻应邀出席并发表了题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的主题演讲。
在演讲中,辜胜阻教授提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新中国前30年,中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国防工业体系。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GDP增速举世瞩目,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经济的高速增长、减贫事业的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铸就了“中国奇迹”,近年来中国国家创新和竞争力全球排名稳步提升,创新指数从2012年的34位上升至2019年的14位,是中等收入经济体中唯一进入前30名的国家。当前,科技较量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焦点,面对日益加剧的科技竞争,我国要树立“以己之长,克敌之短”的长板思维,超越常规,出奇制胜。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实施“非对称”赶超,超前布局科技前沿,提升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机遇。
辜胜阻教授认为,十九届四中全会开辟了“中国之治”的新境界,“制度”成为全会公报的高频词汇。实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要统筹协调政府制度安排和企业创新路径,构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加快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从政府端来看,科技创新治理需做好六方面制度供给。一要构建科技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用好大市场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强应用牵引;二要健全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鼓励政府、大学、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强化财税制度对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的支持;三要加大科技成果产权激励,提高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让科技人才“富起来”才能让国家“强起来”;四要弘扬企业家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企业家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的每道工序。如制造一颗芯片需要上千道工序,每道工序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充分发挥。五要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支持创新创业的股权投资,促进资本与技术高效对接;六要加强开放式创新顶层设计,积极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从企业端来看,企业创新路径要处理好企业主体与产学研协作、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技术创新与企业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金融创新、创新文化培育等六大关系,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罗文出席会议并致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新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创始院长李稻葵等嘉宾围绕主题作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