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时报、国研经济研究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在京举行。辜胜阻教授应邀出席并发表题为《新形势下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思考》的主旨演讲。
辜胜阻教授认为,当前新形势主要有两个焦点,一是以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创新浪潮席卷而来。二是中美经贸摩擦和科技博弈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为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提出了相应的科技发展战略,技术创新能力的较量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
辜胜阻教授指出,当前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美科技博弈中处于“领跑”“并跑”“跟跑”并存的状态,我们要扬长避短,力争“抢跑”,形成先发优势。要充分用好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杀手锏技术,实施“非对称”赶超。技术创新需与制度创新形成“双轮驱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创新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为科技攻关凝聚合力,要发挥各主体、各平台的集聚优势,实现创新主体有效协同、创新要素合理配置。辜胜阻教授强调,应对新形势亟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对此,他重点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基础研究投入机制、技术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与激励、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充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两弹一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国家层面组织的重大科学工程。当前现代科技创新不再是单一领域的突破,需要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要坚持推进新型举国体制,把集中力量办大事、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三种优势结合起来。
二是健全稳定、多元化的基础科学研究投入机制,发挥大学在原始创新中的作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我国一些关键领域被“卡脖子”、原始创新能力不强,根子在基础研究薄弱。与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基础研究投入比例较低,投入不足是我国基础研究的主要短板之一。要加大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稳定支持力度,构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特别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科技发展前沿,要不断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发挥大学院所在基础研究、源头创新上的关键作用,优化科研资助、评价体系,让醉心基础研究者能“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三是完善企业协同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打造技术“备胎”。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技术创新要发挥大中小企业的不同优势,既要有“航空母舰”、也要有“蚂蚁雄兵”,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衔接互动,推动技术协同攻关。促进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创新主体高效协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顺利转化。突出市场导向、应用牵引,让“市场土壤”开出“技术之花”。强化“备胎”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增强应对与化解不确定风险的底气与实力。
四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与激励,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技术是国之利器,人才是兴国之本。要强化产权保护与激励,实施股权激励制度,让科技人员大富起来,充分激发人才活力。科学精神是技术创新的灵魂。具有科学精神的企业家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科学家,是推动人类技术革新的核心力量。制造一颗芯片需要5000道工序,要将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的每道工序,补足中国制造的“精神之钙”。
五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参与全球创新治理。科学技术是世界性、时代性的,要破除技术封锁,扩大科技合作的“朋友圈”,为全球技术创新治理体系的构建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