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8中国品牌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改革新动力,品牌新未来”。辜胜阻应邀出席并发表题为《六大举措做强品牌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致辞。
辜胜阻指出,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国家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资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品牌建设,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三个转变”的提出为打造中国品牌、发展品牌经济指明了方向、目标、任务和路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以创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明年7项重点经济工作任务,第一项就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质量和品牌是制造业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是制造强国的核心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战略抓手,是顺应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客观要求。
辜胜阻认为,当前我国品牌发展的环境日益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从总体来看,我国自主品牌特别是高端品牌还比较少,品牌竞争力还比较弱。世界品牌实验室公布的2018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上榜品牌只有38个,而美国入选了223个。我国建设“品牌强国”任重道远。
辜胜阻强调,“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加快品牌建设,助力中国制造业实现从“中国产品”到“中国品牌”再到“世界品牌”的转变,需要采取以下六大举措:
(一)统筹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制度设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不断优化品牌发展的制度环境。品牌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夯基垒台、架梁立柱的系统工程。要完善顶层设计,对中国品牌的定位、培育、发展路径、传播与保护等加强系统研究,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知识产权制度是企业创立、培育品牌的重要支撑。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抢注、假冒伪劣等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构建品牌维权发展机制,撑起品牌发展的法治“保护伞”。构建涵盖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多个领域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激励机制,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市场信誉好的民族品牌。
(二)坚持创新驱动,加大企业创新投入强度,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含量,增强品牌发展的动力源泉。品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引导企业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依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鼓励企业加强与政府、学校、科研机构、中间组织间的创新联盟建设,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凝聚合力开展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微笑曲线”的高端攀升。三峡工程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现在世界十大水电站中三峡集团有五个。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成果转化的内部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拓展品牌发展的空间。企业只有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才有竞争力,华为坚持每年10%研发投入强度。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积极布局科技发展前沿,争取未来规则的制定权与主导权,打造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品牌。
(三)强化企业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夯实品牌建设的质量基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品牌是企业的灵魂,两者需要一体化发展。要强化企业质量诚信建设,增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稳定性与可靠性,着力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信誉。健全覆盖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和营销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做精做专、做细做优。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国家标准,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徐工集团坚持“技术领先、用不毁”的标准打造高质量产品,获得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凿,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与职业品格。要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尊重工匠的企业氛围,激发员工打磨产品、提升质量的热情与动力。着力培养新时期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双馨的“能工巧匠”,建立健全在岗职工“干中学”培训体系。中国中车在高铁生产的各个工序中都安排了该领域的顶尖“金蓝领”人才,力求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
(四)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构建品牌的核心价值体系,促进跨文化交流合作,增强市场对中国品牌的文化认同。品牌既是理念、技术的载体,更是文化的载体。奔驰包含“有组织、高效率和高品质”的德国文化。华为“学习、创新、获益、团结”的企业文化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一方面要重视品牌文化价值的开掘和提升,让民族品牌承载中华文化,让中华文明随着中国品牌的成长广为传播,发扬光大。提升企业品牌文化的深度和高度,让消费者在品牌中找到自我产品意识和归属感,提高品牌附加值。另一方面,要提升国际市场对中国品牌的文化认同,在促进跨文化沟通合作中擦亮中国品牌,在把握跨地域需求中赢得市场。
(五)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通过海外并购整合国际品牌资源,推进企业合规管理建设,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化竞争力。全球产业链逐渐由制造国际化竞争转向品牌国际化竞争。要通过推动优质产品“走出去”带动品牌“走出去”,提高中国品牌的国际认可度和国际竞争力。“一带一路”为中国品牌开创了发声平台,高铁、核电、电信等项目打造了中国品牌的“金名片”。要积极采取海外并购、合资等合作形式,与国内外企业加强品牌合作,充分整合品牌、技术、渠道、文化等国际资源,在研发、生产和品牌规划设计中注入更多国际化元素。2010年吉利“蛇吞象”,收购世界知名高端汽车品牌沃尔沃,同时获得了其品牌、核心技术及在全球的经销渠道。海尔整合全球六大品牌,实现多样化布局、满足多样化需求。要进一步强化“走出去”企业合规经营,努力在国际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六)重视媒体在品牌传播中的作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为中国品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升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品牌经济从本质上说,也是影响力经济,再优秀的品牌,如果没有传播助力,也会导致“藏在深闺人不识”“酒好也怕巷子深”。品牌传播是培养消费者忠诚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建设品牌知名度、可信度、美誉度的重要途径。媒体是传播中国品牌的重要阵地,展现品牌形象的重要平台,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人民日报》多次报道向中国智造转型的格力电器,形成了良好的宣传效应。特别要加强融合传播、国际传播,推进全媒体传播、分众化传播、精准化传播,利用各种有效发声点,在市场上形成品牌声浪,扩大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与吸引力。特别是要利用好新媒体进行品牌传播,加强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深化社会公众对品牌的认知和信任。
出席此次论坛的嘉宾还有人民日报社社长李宝善,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党委委员徐福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党组成员陈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