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智库简介 国际会议 大湾区研究 气变与治理 创新发展 民营经济 发表论文 联系我们
武汉大学官网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武汉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新闻中心
五大举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信息来源;吴报    发布时间:2018-01-15  

113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时报社、中国经济新闻网、国研经济研究院主办的以“新时代的中国经济”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在北京举行。研究院院长辜胜阻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题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演讲。

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辜胜阻教授认为,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经济发展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但经济发展还包含了经济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等更丰富的内涵。如果说高速度增长更多依赖需求拉动,那么高质量发展则更多依靠供给推动。2018年的经济工作思路不仅聚焦于发展规模,更注重发展质量;不仅着力于需求侧的总量收放,更注重供给侧的结构优化。辜胜阻教授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其有利于解决经济系统供给和需求结构性错位、优化调整资源配置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等。十九大报告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摆在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首位,明确指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而前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在了8项重点工作之首,并明确提出要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和“降”是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减法”。“立”则是“加法”。

辜胜阻教授认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明晰其内涵和关键任务。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把握“供给侧”“结构性”和“改革”三大关键词,与此相对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任务是:创新驱动供给侧、优化供给结构以及改革引领制度供给。第一,创新驱动供给侧意味着动力转换,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第二,优化经济结构,就是要化解当前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针对结构性矛盾打出“破”“立”“降”的政策“组合拳”。第三,改革引领制度供给,非常重要的是要激发关键少数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30多年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典型的供给侧制度创新。通过改革引领,形成新的制度供给,在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使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配资效率大大提高,进而带来了粮食产量井喷式的增长,使民众告别了“票证经济”。辜胜阻教授强调,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依然需要坚持从创新驱动供给侧、优化供给结构以及改革引领制度供给三个层面入手。其中改革引领制度供给,重点在于激发企业家、科技人才与广大干部三大关键少数群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供给侧,使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创新驱动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以创新推进供给质量与效率提高,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当前我国供给体系总体质量水平不高,制造业大而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国内产品供给和消费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产品质量问题频发。必须增强经济供给侧的创新驱动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中国创造根植于中国创新,中国质量依赖于中国创新,制造强国也来源于中国创新。显然,创新是实现以上三大转变的核心和关键,而只有实现三大转变,才能最终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智能手机行业是我国创新驱动供给侧改革的成功案例,其中华为是科技创新的“领跑者”。

第二,以“破”“立”“降”为重点,推进经济结构优化,促进供需动态平衡。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要素市场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是指要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立”,是指要大力培育新动能,强调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降”,是指要大力降低实体经济的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第三,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保护企业家的创新权益、财产权和经营权,让“有恒产者有恒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近40年的改革经验表明,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改革开放激活了人的创造力、激发了企业家精神。近年来,我国“放管服”等多项改革不断深化,营造了良好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激发出了经济内生动力和市场主体活力。但仍需要进一步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产权是激发企业家努力经营的基本保障,正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通过保护企业家的财产权、创新权益和企业经营权,让企业家有“安全感”和“方向感”,切实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近年来我国民间投资下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民营企业家感到产权保护的环境还不完善,缺乏信心不敢投资。

第四,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不同类型的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鼓励其在创业创新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同时,人才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必须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要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科研人员将科技成果通过自主创业、联合创业、技术转移和交易等方式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建起“双创”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桥梁”。湖北省“科技十条”激发了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西南交大九条”是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的“小岗村试验”。上世纪上海“星期天工程师”不仅充分利用自身技能“创收”“创富”,还有效解决了苏州乡镇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匮乏的问题。

第五,重构新型政商关系,激发政府官员的担当精神和敬业精神。政府官员是推进改革、强化制度供给的重要主体,如果官员没有积极性,改革很难落地。当前发挥政府官员的积极作用,重点在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要厘清边界,重构清廉正派意识,让官商不再“无畏”;靠前服务,重构平等服务精神,让官员不再“无为”;明确定位,重构守法诚信价值,让企业不再“无力”。既要避免“勾肩搭背”“权钱交易”的“不清”问题,也要重视“谈商色变”“躲商”“冷商”的“不亲”倾向。此外,要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区分开来”,为改革担当者撑腰鼓劲,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相关新闻链接:http://lib.cet.com.cn/paper/szb_con/496704.html



 
版权所有 © 武汉大学 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邮编:430072 鄂ICP备075013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