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名下的教育基金会主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辜胜阻教授应邀出席座谈会。辜教授在座谈会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伴随国际经济走势跌宕起伏,国内经济转型和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些长期潜伏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目前,社会就业存在四大结构性矛盾:
第一,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一方面企业面临着全面的“用工荒”,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起人,农民工特别是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短工化”趋势明显。另一方面,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从文化程度来看,仅有“一纸文凭”的大学生供大于求,而低学历的农民工却供不应求,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匹配。
第二,传统行业“有人无事做”和新兴岗位“有事无人做”并存。传统行业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性越来越大,使资本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同时,高效率机器设备的使用也将部分劳动者“挤出”原有岗位,使大量的人无事做。据统计,每年城镇实际能够安排的劳动力约1200万,有近1千万人安排不了就业。另一方面,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出现一系列诸如技术管理、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网络等新兴岗位,需要大量技能型、专业类和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人才储备难以满足当前的需要,大量的事没有人能做得了。
第三,“会动脑”的人过多与“会动手”的人过少的矛盾。从就业者素质来看,大学培养出大量“会动脑”的人,但是存在“眼高手低”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具有职业习惯、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的“会动手”的人才要求。如果说高等教育培养9名科学家和1名工程师,那么实际上市场经济需要的却是9名工程师和1名科学家。
第四,学历教育程度与薪酬待遇成反比现象开始出现。据估计,目前的用工市场上,普工、技术工的需求量是应届生的两到三倍,这种供给与需求的错位导致学历与薪酬出现倒挂。
辜教授认为,当前我国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折射出教育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辜教授同意刘道玉教授《理想大学》中提出的“社会需要的是多形式、多层次和多规格的人才,大学必须是多样性的”观点。他认为,构建理想的大学体系要避免盲目地追求“高、大、全”的办学模式。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就在于其多样性,彼此绝不相互攀比,各具特色,每个类型的大学都有它应当追求的第一。未来需要通过转变高等教育模式、构建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体系,化解当前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辜教授建议,中国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改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短板”。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优化人才结构。基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必须推进以下五大转变:从只满足考生上学的“中间需求”向满足毕业生就业的“最终需求”的目标规划转变;从只重课堂教学的关门办学向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的办学机制转变;从重知识传授的“本科压缩型”模式向重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从重传授知识的理论型教师向重“双师型”教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转变;从过分追求高学历向重能力、重绩效的务实性用人观的社会用人观念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