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博士论文写作交流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辜胜阻教授主持会议,现场剖析开题和博士论文写作的案例,与参会在读博士生交流论文写作经验,共同探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辜胜阻教授在京的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交流。
辜教授指出,博士学位论文是对博士研究生学习态度、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外语水平、专业知识和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的综合考评,是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最为重要的环节。博士论文是一张重要且实用的“名片”,它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位博士生的研究能力和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博士论文的完成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了“确定选题——开题报告——正式撰写——预答辩——总结修改——答辩”等一系列紧密联系的步骤,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全力落实。在进入博士论文阶段之前,观摩学长的论文开题和答辩会是重要的必修课。通过广泛参与,熟悉相关流程,汲取经验教训,做好“未雨绸缪”。在论文选题方面,要做好选题,文献研究是基础,必须找到领域内权威、经典、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文献。论文开题报告应规范、详实,充分学习和挖掘现有理论知识,为论文研究寻找理论支撑,以反映论文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在撰写论文正文之前,要认真构思,合理规划论文整体框架,为后面的写作提供指南。在撰写论文正文时,要广泛阅读和整理相关文献,夯实理论基础,提炼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努力做到“厚积薄发”。要先易后难,先组织框架(论文主要部分),再留足时间精雕细琢(细节部分),防范拖沓,避免后期被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多与授课老师、导师、同学沟通讨论,并定期向导师汇报论文进展。在论文初步完成后,要虚心向授课老师、专家同行以及同学请教,听取、吸收批判性意见和修改建议,郑重对待颠覆性意见。
针对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常犯错误和常见问题,辜教授提出以下六点要求:
一是论文要“背靠理论,面向现实”。既应保证论文选题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又应在调查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追本溯源,寻求理论支点,以增强论文的学术理论性。经济学的博士论文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学理论之上。
二是论文要反复推敲论文结构,构建科学、严谨的逻辑体系,避免出现论文章节之间存在明显“脱节”或“交叉重复”的现象,强调段落间的联系,保证段落之间过渡衔接自然。博士论文最简单的逻辑结构:一是理论板块,形成理论支点;二是实践和实证板块;三是作者独到见解。
三是论文要重视消化、内化和转化相关文献,提炼并形成自己的认知,注重“述”与“评”相结合,避免简单罗列、堆砌他人观点。特别是要总结和集成论文创新部分,完善并升华能体现自己独到见解的核心章节,形成论文的理论“制高点”,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突出论文的特色和优势。
四是论文要掌握并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确保理论分析框架的规范性和学术性,提高实证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是论文要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注意引证注释体例,杜绝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六是论文要按照要求规范论文格式,消除“硬伤”,更正低级错误,如文法语病和错别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