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智库简介 国际会议 大湾区研究 气变与治理 创新发展 民营经济 发表论文 联系我们
辜胜阻
经济学博士,经济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院首创院长(1997-2021)
武汉大学官网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武汉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教育改革与发展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信息来源;武汉大学战略管理研究院    发布时间:2002-05-25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辜胜阻

教育是“百业之基、百业之首”,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市的奠基工程。为了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到北京、上海等10多个城市和华师一附中、市外校等三十几所学校进行了调研,召开了40多个不同类型的座谈会。根据调研,我认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目标。

(1)扶持薄弱学校,使教育资源相对均衡化。义务教育必须强化全体意识,淡化甄选功能。义务教育要实行免费的原则、机会均等的原则、就近入学的原则。目前我市的义务教育在投入、师资、生源方面存在的不均衡的状况导致了“过热”的择校风,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化。在稳定较好学校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大力向薄弱校倾斜,尽最大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一是管理调节,派出有责任感、有理论水平、有管理能力的校长到弱校挂职。二是教师调节,使弱校调进素质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或实行定期轮换,以保证大致相近的师资水平。教育的质量说到底是教师的质量,择校的实质就是择教师。所以,教师的调节是最重要的调节,教师素质的相对均衡是解决择校过热问题的关键。三是生源调节,按学区平等地接受学生,使生源质量大致相近。四是投入调节,加大经费的投入、迅速改变弱势学校办学条件。五是体制调节,积极推行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减少升学和择校的竞争。六是建立领导干部对口联系薄弱学校制度。像提拔干部要重基层经历一样,今后,优秀校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的评选要参考其在“扶薄”和艰苦环境方面的工作经历。

(2)关注弱势群体,使教育机会相对公平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在现代社会,没有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就谈不上其他方面的公平。各级政府要承担起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的职责,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这里,一是建立助学专项资金,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困难家庭的教育扶持。二是通过提供助学金、减免杂费、书本费等办法,切实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三是研究贫困生入学贷款制,探讨高中教育的金融创新。四要切实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状况,不能让流动人口子女成为义务教育的一个盲点。

(3)规范学校收费,使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相对合理化。义务教育阶段要严格禁止乱收费,切实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非义务教育阶段要完善政府和人民群众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同时要考虑人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政府和老百姓教育成本的分担比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将效率观念合理导入教育领域,打破政府包办教育的格局,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多样化,保障居民家庭对教育成本分担的合理份额。各级政府应当依法提高教育公共支出水平,防止将教育完全推向市场化,将教育所需费用大部分转嫁给居民家庭。

(4)扩展优质资源,使教育供求关系相对平衡化。要尽量扩大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满足市民群众渴望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尤其是扩大优质高中资源和重点高校招生规模,顺应高中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两大趋势;另外要积极办好职业教育,满足社会经济领域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扩大优质高中资源的重点是市区联手加强示范高中建设。加强同武汉地区重点高校的合作,争取更高的高考重点录取率。

(5)应用信息技术,使教育手段相对现代化。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要通过信息技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信息表达的能力。通过信息能力带动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的全面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要以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教育管理和教学效率,为素质教育拓宽渠道。

(6)建立生本模式,使教学环境相对宽松化。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体系,提倡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

这些目标之所以用“相对”的概念,是因为在教育领域中的均衡、平衡、合理永远只是“相对”的,不可能是“绝对”的。

实施素质教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体系,营造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需要改革教学模式。根据调查研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改革。

(1)学生要能动乐学,从“被动·苦学”到“主动·善学”。传统教学是一种单向传输的关系,即: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学的“主体缺失”的特性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缺乏。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加强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强调学生独立学习、学会学习。要变单向传输为多边互动。现代心理学认为,多向交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相互作用的潜能,即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彼此交往、互相质疑,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够互相影响、互相激励。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变教师驱动为师生多边互动;营造“积极、接纳、平等、民主”的校园风气。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苦学”,认识学习的确需要刻苦精神,但是“苦学”并非是低效率的时间消耗和体力精力的超限付出,还要乐学、会学、善学、巧学。为此,我们教师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要构建快乐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陶醉于课堂,变“厌学”为“爱学”,由“爱学”到“乐学”,最终达到“学会”、“会学”的目的。

(2)教师要敬业善导,从教学的“主宰者”到“导航者”,从“重教轻学”到“重学善导”。法国教育家弟斯多惠说:“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曾敦促我们教师“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必由之路。教师要增强“导学”的成分,要提高教学方法与艺术,减少时空占领,浓缩教学内容。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放在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问题上去,实现精讲的方式。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尽可能做到让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通过教学使学生由“讲三得一”转变到“讲一得三”,真正使学生得到系统有序、结构合理的知识,以利他们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认知基础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发现、发扬和爱护学生的个性。教师要用“爱”贯穿课堂教学,用“趣”激发课堂教学,用“美”构筑课堂教学,用“活”深化课堂教学。要下决心解决作业多的“题海”现象,精心设计作业。控制作业总量,努力体现典型性、层次性、综合性,达到少而精。实行弹性作业制度,按“必作”和“选作”提出不同要求。禁止布置惩罚性作业;禁止布置简单重复的机械性操作训练的无思考性作业。兴趣、自由、创造是孩子快乐成长的三大要素。要把传统的单一性作业方式和趣味性、多样化作业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做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3)教学方法要从“重知轻能”向“知能兼容,以能为主”转变。当前在教学功能性目标上,表现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学会”,轻“会学”;重知识总量,轻知识建构的倾向。坚持知识和能力并重,一方面要高度重视知识的综合化趋势。另一方面,教师不仅要提供“黄金”,更要授予“点金术”。从教“死知识”、“读死书”转变到人的能力的培养上来。要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宽待并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批评、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等。培养能力,要改变“学多、问少、动手差”的局面,把实践看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提倡体验教育和“从做中学”。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要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我市开展的“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以其“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重合作”的活动特点,使学生“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完善人格、放飞思维、激发兴趣、开发潜能、促进学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处事待人能力、生活能力和应试能力”。

(4)教学过程要从“重传授、轻探究”向“传授探究结合,探究为主”转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头脑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成了授课“机器”,学生只注重知识的最终形态,而轻视知识在成为此形态之前的变化过程,使得知识只能以孤立的形态而不是以相互联系的形态为学生所接受。教师把已经“煮熟、切碎”的知识“灌”给学生,而不是给学生一个“半成品”,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积累数据、分析特征、提出猜测。重视探究法就是要改变“容器”式的物式灌输,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火炬”。探究法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现代的学习理论认为:探究本身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掌握,更直接促进了主体精神的发展,改变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去内化。

(5)教学目标从“重教书、轻育人”向“育人为本”转变,从“只重智商”向“智商、情商、心商并重”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只重教书,忽视育人;只重智商,忽视人格培养,习惯于按照一个固有的模式,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这种模式只训练了学生的即期应试能力,往往忽视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至于不少学生只会做题、只会考试,表现出智商高超而情商低能的畸形状态。研究表明,成功因素包括:智商、情商、心商、交际商数、适应商数。人成功的过程中智力因素占20%,非智力因素为80%。非智力因素指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动力系统的建设,激发动机,引导兴趣,培养情感,增强自信心。此外要高度重视育人,确立“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的育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个性鲜明的人。

(6)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转变。当前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累,学生苦,家长难,负担重,成本(代价)大,效率低。教学走进了“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的怪圈。一项调查表明,学生晚上11点以前睡觉的占27%;11~12点睡觉的占63%;12点以后睡觉的占10%。增效减负,一是要提高课堂效率,尽量减少甚至消除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尽量增加有效教学时间。二是合理分配时间,要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不能随意延长学生的课业时间;不能剥夺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人为地挤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能掠夺学生生理所需要的时间。三是注意合理教学搭配,不能用“放羊子”办法减负,要提倡“六减六增”,即减不必要的机械记忆负担,加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减硬性统一的课业负担,加弹性作业;减学生的心理负担,配置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减“接受”性负担,加“探究”性活动;减苦学负担,加乐学情感;减被动负担,加主动发展。

总之,我们的教育管理者要保障教育事业的均衡与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学校要建立“乐学·善导·重能·高效”的生本教育模式,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长江日报》2002-4-30

 
版权所有 © 武汉大学 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邮编:430072 鄂ICP备075013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