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在2019年4月28日至6月15日在向往已久的武汉大学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院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见习。在京见习期间,我主要参与了脱贫攻坚调研、青岛调研等活动的文稿、新闻稿的撰写及修改工作,以及围绕社科院经济所成立90周年会议、风险投资论坛等高端会议所衍生的课题,参与了相关准备工作及背景报告的撰写,并参与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丰富的学术实践活动开拓了我的视野,更提升了我的研究和处事能力。认真总结在京见习期间的收获,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要学会沉淀,厚积薄发。好的观点并不是轻易就能得来的,必须在事前将基础研究工作做仔细做扎实,这包括文献研究和线上线下的调查研究。研究成果是否符合实际、符合逻辑、能否阐明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能否提出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并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扎实的积累是达成这些目标最重要的基础。只有充分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现实情况,才能触碰到前人的“肩膀”,找到所研究问题的症结和改进的良方,行文才能旁征博引,做研究才能有依据、有底气。在来北京前,研究院的作业以及自学和实践经历为我提供了一些积累,尤其是前期的作业帮助我培养了一些研究习惯,见习前我也在各类平台搜集了老师以往的文章、观点和演讲视频进行自学,并购买老师以往出版的专著阅读,我深感这对在京见习时尽快上手参与研究院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
二是研究活动要上接“天气”、中接“人气”、下接“地气”。上接“天气”就是要学深悟透中央的决策部署、大政方针,这样才能在研究活动中把握好方向、找准重点。中接“人气”就是要弄清楚研究活动所生产的研究成果所面向的对象,从而打造合适的风格和亮点。研究院以研究中国改革与发展战略为使命,研究团队创造的研究成果有时既面向学界,也面向政策界、实业界,这时 “外行读之不觉深,内行读之不觉浅”的学术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准确根据受众特点灵活调整行文风格,就会让具有亮点的成果难以发挥预期效果。下接“地气”就是要通过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和各种渠道的调研,对现实状况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清楚地了解现实状况才能探析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严谨地分析客观数据才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不接“地气”做研究就会像无根的浮萍,难以涵养理论的“元气”。
三是学术研究要勤奋踏实、严谨细致,更要乐在其中。首先,要具备“轮胎精神”,勤奋刻苦、踏实肯干,耐得“磨”、能承压。在研究院的学习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人在事上磨才能有进步。好的轮胎不挑路,高速公路能走,乡间土路、盘山险路、闹市窄路也要走,既要在某些领域深耕细作,也要善于跨领域研究,兼顾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最大程度提升能力。要像轮胎一样能够承压,轮胎承载数十吨的重量依然能跑,做研究也应该如此,要闻“战”则喜、迎难而上,主动受历练、强筋骨。其次,要具备底线思维,严谨细致是学术研究的“生命线”。逻辑关系一定要严丝合缝,起承转合一定要水到渠成,遣词造句一定要字斟句酌,即使是标点符号也应一丝不苟。最后,是要乐在其中。虽然很多人认为学术研究是一个“坐冷板凳”的过程,但只要乐在其中就能孜孜不倦。一方面,研究院“learning by doing”的学习模式,为我们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丰富的学术实践机会,我们要把握好每一个宝贵机会。另一方面,在研究院进行的学生研究活动与我的志趣高度契合。经济学是一门经邦济世、经世济民的学问,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研究中国改革发展所关切的问题,本身就是每一个有以学报国理想追求的经济学专业学生最大的快乐和动力源泉所在。
在京见习的时间不长,但收获颇丰。老师的关心教导疏通了我许多思维上的堵点、启发了我发力的方向,研究院传帮带、协同合作的研究模式为我提供了更多学习、积累和进步的空间。今后,我也将努力做到善于合作、勤于实践,在厚积薄发中循序渐进,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在学术研究中,把关注前沿动态与回溯经典理论结合起来,把理性精神和实证精神结合起来,把了解国情社情和拓展国际视野结合起来,把做好研究院任务与自我成长结合起来。感谢国发院北京平台所提供的此次见习机会,也感谢老师以及师兄师姐对我的关心和照顾,这段经历必将激励着我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奋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