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具有坚实宽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具有较强的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经济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经济研究领域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运用该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且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及其发展。
2.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
研究价值理论、产权理论、组织理论、分配理论、激励理论等现代经济学基本理论。
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
4.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
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5.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主要研究宏观经济运行、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6.政府管制与公共经济
主要研究市场经济中的政府管制和公共经济的运行、制度、理论与政策。
7.新经济
研究新技术革命、知识经济与新经济的经济现象与理论。
8.金融与房地产经济
研究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运行、金融发展与金融政策。
9.市场经济理论
研究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不同经济制度背景下的特殊规律。
10.产业经济
研究产业经济理论、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
11.比较经济制度
主要对不同类型的市场经济制度进行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一般为三至四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最长不超过六年。原则上第一、二学期以课程学习为主,从第三学期开始以科学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为主。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博士阶段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阶段学生应修满1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4学分,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通开课2学分,专业必修课4学分,其余为研究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
五、综合考试
一般在博士生修完学位课程之后举行综合考试。综合考试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举行。考前应组织包括导师在内的本学科、专业及相关学科、专业五位专家组成的考试委员会,由一位具有较高学术造诣、认真负责的教授担任主席,导师一般不担任主席,考试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须报院、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综合考试一般涵盖两门以上课程,采用笔试和口试方法,主要考核和检验博士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综合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尽可能从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的要求出发,应尽量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开题报告。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修完学位课程进入学位论文写作之前必须作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检验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独立驾驭能力和研究能力,考察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是否充分。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本人的详细研究计划,主要参考书目等。
(3)论文一般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应做到选题新颖、重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料翔实,论证严密,行文通畅,形式规范,学术水平高。
(4)论文创新要求。创新性是衡量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一项主要依据。博士学位论文必须在经济研究领域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七、论文答辩
博士生的论文须经导师认真指导审阅,经反复修改,征得导师同意后才交付答辩。答辩一个月前将印好的论文寄送专家评审。校外专家书面评审意见不应少于三份。答辩委员会一般应由五至七位正高职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二人。答辩委员会主席一般由校外博士生导师担任。答辩委员会名单应报院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1)科研工作要求。博士研究生应参加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做导师的科研、教学助理。博士研究生必须以研究生培养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以第一作者身份(包括学生第一署名和学生本人导师后第一署名)在指定的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至少2篇学术论文(其中权威期刊1篇,核心期刊1篇),才能获得申请博士学位的资格。
(3)教学实践工作要求。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教学实践,积极承担培养单位的教学工作或者教学辅助工作。
(4)学术活动要求。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听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和讨论,向导师提交学术研究报告或者研究心得,并至少做一次学术报告。
九、培养方式
以导师指导为主,注重发挥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作用,注重发挥本学科点乃至本校学科学术群体的优势,注重和同行的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若属研究需要,可以实行境内外双导师制,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博士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