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智库简介 国际会议 人才培养 招生信息 大学生课题 发表论文 团队研究 联系我们
武汉大学官网
武汉大学研究生院
武汉大学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新闻中心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民营经济奋进正当时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8-11-27  

“以学报国”的情怀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推进新时代民营经济改革再出发

——辜胜阻教授《民营经济转型与新时代新动能》学习书评

洪群联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探索和成就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回顾艰难探索发展史,民营经济成长、转型、创新,既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掌舵领航和大力扶持,离不开大量民营企业家和从业人员的辛勤奋斗和开拓创新,也离不开一批致力于研究中国经济改革、民营经济发展的学者的研究探索和政策建议。辜胜阻教授是长期关注研究民营经济的专家,最新著作《民营经济转型与新时代新动能》就是他进行民营经济理论创新、实践探索、为民营经济“鼓”与“呼”的集中反映。

认真学习这本著作,可以看出,辜教授对民营经济问题研究时间早、历程长、站位高、视野宽、论述深、建议实。概括而言,他的研究和该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体现了历史纵深感与时代使命感。辜教授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系统研究民营经济问题,是我国较早从事民营经济问题研究的专家,对民营经济发展演变历史有切身体会。本书横跨了1999-201718年的研究历程,用历史的角度、发展的眼光看待民营经济,许多成果体现了历史纵深感,烙上了时代使命感。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非一成不变。辜教授回望来路,将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上的“有益补充”论与实践中的曲折发展(1978-1992年),第二阶段为理论上的“重要组成部门”论与实践中的快速发展(1992-200年),第三阶段为理论上的“毫不动摇”论与实践中的跨越式发展(2002-2012年),第四阶段为理论上的“三个平等”论与实践中的转型发展(2012年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企业家成长奋斗史,也是一部创业浪潮史,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离不开一批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也离不开一次次创业浪潮的推动,辜教授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次创业浪潮,将其归纳为“草根创业”、“精英创业”、“互联网新兴经济为特征的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复合型多元化创业”四次浪潮。与之相伴而生的是中国企业家生成与发展,至今已形成三代民营企业家,他们的代际划分、社会背景和阶层特点都具有浓浓的时代特征。时代使命感还体现在辜教授始终把对民营经济研究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如把民营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他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钱”是城镇化的保障,新型城镇化既为民间资本带来全方位投资机遇,也需要民间资本发挥自主决策、效率更高的优势参与的城镇化建设,缓解政府投入能力有限的现实制约。

第二,进行了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管理的社会主义国家,国情特点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与其他国家明显不同道路。研究好、发展好中国民营经济,既要理论上的创新,也需要实践上的探索。从企业治理角度看,家族企业扎根于世界各国经济之中,在有些国家甚至成为企业组织的主导模式。家族企业治理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有所谓“富不过三代”现象。民营企业发展转型,治理结构变革是关键。辜教授系统研究了家族企业治理模式的类型与特点,将其分为家族化治理模式、互信共治模式、职业化治理模式三种类型,研究分析民营企业家族化治理模式的合理性、局限性及其演变趋势,为我国民营企业完善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从技术创新角度看,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而民营企业和民间创新是其中的重要力量。辜教授从创新主体、创新载体、动力机制、创新层次、创新优势等方面开创性地分析了政府主导型创新和民间推动型创新的区别与分工,认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发挥政府和民间两股力量、两种优势,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辜教授始终把解决民营经济现实问题放在研究的重中之中,这在全书各个角落都可见。例如,针对民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辜教授从2014年以来对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调研发现,小微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贷款难度大、成本高,大多数小微企业依靠民间借贷或者应急式短期贷款,背负高额融资成本。缓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构建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多层次金融体系、多样化组织体系、立体化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各种金融资源以服务小微企业;针对近年来民间投资低迷的问题,辜教授于2016年对十余个省市进行深度调研发现,引发我国民间投资下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民营企业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稳定民间投资增长既需要多方合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民企发展环境;也需要民企自身苦练“内功”,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增强微观主体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第三,反映了系统全面与重点突出。在对民营经济长达24年的研究历程中,辜教授形成了对民营经济研究的体系框架和系统观点,涉及民营经济发展方方面面,有发展历程问题、企业家成长问题、企业治理问题、技术创新问题、投资融资问题、创业创新问题、转型升级问题、法律法规问题、政策支持问题等。特别在民营经济“双创”、创业浪潮和企业家成长、中小企业促进法律法规等方面,国内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关注是较少的。针对中小企业创新政策支持,辜教授建立了中小企业创新扶持政策体系框架,包括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激励、创新中介服务政策、科技创业孵化政策、创新集群政策等。民营经济发展中,资金和技术是两大关键,融资和创新是两大难题,前者关系到生存,后者关系到发展。抓住了关键、解决了难题,民营经济才能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纵观全书,辜教授将研究重点集中在民营经济融资问题和技术创新问题上来,如构建服务实体经济多层次资本市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在改革中让金融归回服务实体经济本位、规范民间信贷和民企融资难需标本兼治的研究和观点都是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政策、推动“双创”可持续健康发展、让创业创新成为引领新常态新引擎的研究和观点都是为解决民营企业技术创新难题。

第四,结合了学术论文与短论专访。本书在风格上的一个特点是学术论文与短论专访相结合。既汇集了辜教授22篇发表在重要学术期刊上的民营经济论文,是学术性、系统性的研究;也涵盖了9篇发表重要报纸上的短论专访,是对民营经济某些具体问题的思考,这些研究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例如,一些观点是国内首次或较早提出的(如关于四次创业浪潮和三代企业家、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难题的四个“不”、关于政府主导型创新和民间推动型创新的比较等),一些成果发表在《管理世界》、《求是》、《人民日报》等重要刊物上或被《新华文摘》转载,一些文章的被引用次数达百次以上或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报道。更重要的是,辜教授依托人大、政协舞台和民建参政议政的平台行使话语权,将许多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建议和政府做法,如关于创业板建设、科技银行发展、风险补偿机制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经济座谈会上强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坚持不懈推进民营经济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作为从事经济理论研究工作的一名晚辈和辜教授亲自教育指导的学生,从本书的学习中体会他严谨态度、务实作风、“以学报国”精神、做人做事做学问道理,为中国经济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贡献一点微薄力量!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最大增量

——评《民营经济转型与新时代新动能》

王 敏

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也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四十年来,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一批又一批民营企业家不断涌现,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主体。回望四十年,中国经济改革始终坚持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优化,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绕过障碍,走出了一条以“增量改革”为表征的发展道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如果说中国经济改革是以新带旧、以增促存的“增量改革”,那么民营经济则是这轮改革发展中的最大“增量”。

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辜胜阻教授出版新著《民营经济转型与新时代新动能》一书,既是对其调查研究民营经济的轨迹记录,更是对中国经济增量改革发展史的系统梳理,不仅生动描绘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经济的成长故事,而且前瞻展望了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向,还深入剖析了经济发展动能转换的根本源泉。这部著作立足于宏观经济转型发展视野,以民营经济这一“经济增量”为主线,聚焦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两大主体,围绕创新、创业、创富“铁三角”,全面展开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书中关于民营经济和创业创新的观点在指导现实和推动理论发展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深刻意义。

一、民营经济是中国“增量改革”的动力源泉,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计划指令性的政府带动转向要素资源自由配置的市场驱动。

改革开放彻底改变民营经济的生存命运,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在辜胜阻教授看来,中国改革最独到之处在于走一条先“增量改革”后“存量改革”、先“体制外”改革后“体制内”改革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在国有经济体制外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培植市场经济主体,以市场经济“增量”来加速推动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市场机制的发育,在体制外形成一个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使市场力量从外向内渗透,然后“倒逼”体制内加快改革,最终形成国企、民企、外企多元竞争而又共同发展的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相对于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天生就有市场的天然基因,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效率的主体力量,有助于克服有限信息下公共决策失灵和有效激励不足的“计划经济弊病”。近四十年发展事实充分表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是改革开放,推动变化的根本动力是放开和激活民营经济。凡是民营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充满生机活力。民营经济用不到40%的社会资源,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开展了6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组建了7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解决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吸纳了90%以上的新增就业。民营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充分证明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与时俱进。

二、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催生新的社会阶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壮大了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重大调整在社会领域的突出影响就是引起社会阶层结构变革,不仅原有的农民、工业和知识分子阶层发生了变化,而且产生了以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为主体的新社会阶层,共同构成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四支基本社会力量”。作为民营经济发展的倡导者,辜胜阻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新社会阶层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阶层基础,是非公有制经济阶层,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和社会就业的创造者。

在《民营经济转型与新时代新动能》一书中,辜胜阻教授将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创新,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新阶层崛起。他以民营企业家为切入点,形象描述了新社会阶层的成长路径。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共崛起了三代企业家:第一代企业家是改革开放初期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边缘人群、农民等通过草根创业发展成为企业家,如鲁冠球、年广久等;第二代企业家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大量体制内的政治精英和科研院所的科技精英“下海”创业产生的企业家,也被成为“92派”企业家,如陈东升、毛振华、冯仑等;第三代企业家是2000年左右,随着互联网与新经济发展,以大批留学归国人员创业为特征的“海归”创业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如马云、张朝阳、李彦宏等。通过对全国双创情况的调研,辜胜阻教授更是预言,改革创新正引领海归人员、离职精英、返乡农民工、大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浪潮。民营企业家产生于改革开放这一具有深刻变革时期,是这个时代的先行者和“弄潮儿”,推动了这个时代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中国发展面貌。

三、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汇集政府和民间两股力量,切实将国家意志转化为企业行动,通过激活创业创新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

转型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揭示了新发展方式的新动力,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是转换新旧动能。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动能转化就是要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让创业创新成为引领转型发展的新引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新时代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力。

创新驱动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动力。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破除“虚无主义”偏向,杜绝把创新神秘化,看得高不可攀、无所作为,也要破除“庸俗主义”,错误地把创新当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在《民营经济转型与新时代新动能》一书中,辜胜阻教授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理解创新驱动,认为创新驱动发展阶段是以企业创新主导、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更先进技术水平特征的经济发展时期。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必须要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国家意志转化实实在在的企业行动,用好用足政府和民间两股力量、两种优势,激活全社会创业创新热情,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主体、创造新供给、孵化新经济,打造经济新增长点。与国有经济相比,民营经济是典型的“草根经济”“小船经济”,包袱轻、机制活、转向快,具有创造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先天优势,能最大程度汇集深厚的创新创业活力,必将成为孕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载体。

辜胜阻教授是研究民营经济的资深经济学家,力主发展民营经济,至死不渝地为民营经济发展鼓与呼。他关于民营经济思想是建立在他对现实问题的超强把握和独到理解之上。《民营经济转型与新时代新动能》是辜胜阻教授关于民营经济研究的又一本重大成果,客观评价了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贡献,科学认识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民营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深入挖掘新时代民营企业发展和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新机遇新路径。该书注重深入现实“解剖麻雀”,用事实和数据说话,解决现实发展问题;注重以微观宏,以小见大,把脉微观企业,问诊宏观经济,破解长远发展难题,对引导广大企业把握客观经济规律、加快创新转型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时代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挑战

曹誉波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为我国经济提供了活力和创造力,保证了整个经济增长的稳定。辜胜阻教授长期关注民营经济转型发展问题,提出“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完善社会资金动员机制、形成多元竞争企业生态,是稳定就业和推进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家成长的重要平台”。本书从投资、融资、创业等多个角度,将辜教授过去近20年就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转型问题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分量很沉。

中国正在步入一个崭新的国际环境,当前国际经济金融事件频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迹象开始显现,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预期不稳定,金融风险偏好下降,融资渠道收窄。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给中国经济主体,特别是大量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部分民营企业陷入债务违约、信贷融资难度加大的负向循环,企业财务状况恶化与融资环境变化相互强化。具体而言,当前民营企业主要面临三大困境,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正面临全新的挑战。

一是经营难。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较为明显的特征是国企利润高涨,而民企利润受压,导致民营企业“无钱可赚”,经营动力不足。我国国有企业主要集中于油气开采、煤炭黑金有色采选、化学原料制品等上游行业,而民营企业则分布于纺织服装、家具制造、木材加工、造纸、食品制造等中下游行业。近年来上游行业因产量下降导致供给不足,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而中下游行业因产量充足且需求稳定,价格波动不大。因此,下游民营企业成本大幅攀升,但销售收入增幅有限,民营企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盈利空间缩小,企业经营动力不足。

二是融资难。民营企业融资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从近年来的趋势上来看,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源在流入了国有企业,而非民企。从银行贷款看,2013年非公有企业信贷余额占比达到峰值约45%,此后该比例不断降低,2017年已低于40%。从债券融资来看,2017年以来,企业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且集中民营企业,导致债券一级市场发行更为艰难,当前民营非房地产企业信用债存量占比仅不到10%。非标融资和股权质押融资是民营企业最为依赖的金融市场融资方式,但2018年以来非标融资全面收紧,股市调整引发股权质押风险,市场信用整体偏紧,央行流动性难以从银行间传递至实体经济,呈现出“宽货币紧信用”的融资态势。

三是负担重。民营企业沉重的负担严重挤压着企业持续经营的信心和能力。中央政府近年来多次强调“减税降费”,增值税率、养老保险费率等纷纷下调,但从企业的实际感受来看,负担依然较重。部分省份的社保缴费基数上调,基数增长的比例远远超过了降低费率系数,企业负担出现不降反增的局面。加之2019年起实施的社保费征管强化之策让企业的预期负担进一步加大。据中金公司测算,社保征收交由税务部门进行后,若缴费基数完全规范化且不降低社保费率,将使企业利润总额下滑3%,民企上市公司利润下滑约8%,中小创公司利润下滑约9%,过往缴费基数较低的中小企业受冲击程度尤为明显。

在经济增长乏力、企业发展面临如此困境的情况下,重点关注并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是稳定信心、稳定市场的重要路径。民营企业创造了80%以上的就业,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是一项“富民”工程,有利于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携手多部委,出席了一场高规格的民营经济座谈会,强调了“所有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完全可以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提出了缓解企业经营困难的六项举措;11月8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提出了对民营经济贷款的“一二五”目标,及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三分之一,中小型银行不低于三分之二,争取三年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五十。除了信贷支持,债券融资工具、股权融资支持工具等相关举措也相应出台,给民营企业“雪中送炭”。政策的“春风”有助于将当前宽松的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引导至实体经济,及时给予民营经济资金支持,缓解当前的经营困境,更能给市场带来的积极的预期和坚定的信心。

辜胜阻教授在本书中强调,“平等化”是改善民营企业生存环境,实现有效竞争的关键,将有助于促进产业竞争环境的优化、提高市场绩效,提高竞争效率。短期政策的实施可能对市场带来中长期资源配置和价格信号的扭曲。当前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大范围提供融资便利,在现有金融市场风险偏好下,有可能会使资金向并不缺钱的部分优质民营企业集中。未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需要构建更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一要对民营经济放宽准入领域。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及融资活动中存在较为明显的“次国民待遇”,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与民营企业相比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优先级。二要力求国企民企信贷政策的公平。大部分商业银行从制度上并未明确过对国企和民企的区别化对待政策。但不良贷款终身追责制让基层业务员在对民企放贷上缺乏动力。国企一样存在违约,但潜在的政府信用背书和刚性兑付的预期,让国企发生真实违约事件的可能性降低。一方面,研究推行尽职免责制度,在尽职调查中按照统一标准判断资产质量,同时做好必须防范信贷经理等基层员工的道德风险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淡化政府对国企信用背书的认识,“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四句话对所有企业一样适用。三要进一步研究落实企业减负。当前积极提倡减税,但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宏观税负不算高,不过企业各项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远高于税费。短期看,降低社保费率对企业“降成本”的影响非常显著;长期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可研究转变当前养老金制度现收现付制转为基金积累制,调动个人参加社保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面临着未来的挑战,再次感谢辜教授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我们奉上了多年的研究成果,祝福中国民营经济。


中国特色的民营经济崛起路径

——兼评《民营经济转型与新时代新动能》

庄芹芹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从最初民营经济“作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逐步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民营经济实现了大跨步的发展,市场边界大幅拓展、市场主体日趋多元化,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在市场“无形”和政府“有形”两只手作用下,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自由配置,以及技术进步不断深化,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回顾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窥见与我国其他领域改革类似,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的历程,带有很强的探索意味,并非一开始就有民营经济发展的明确路线图和清晰发展路径。民营最早发迹于沿海地区和一些城镇服务业等相对宽松自由领域,随后由点及面、在更大空间和行业领域等范围扩散,释放出我国广大基层力量尤其是民营企业家阶层的创造力、活力和潜力。当然,民营经济的发展也并非一路高歌猛进,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企业家群体成长等过程中,也遇到诸如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市场待遇不公平等难题。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我们的民营经济走出了一条摸索式、迭代式以及螺旋式的中国特色发展路径。

今年2月辜胜阻教授的新书《民营经济转型与新时代新动能》是他本人多年来从事民营经济与中小企业转型问题研究成果的集成,也是民营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宝贵经验的总结。该书从民营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各个领域,立体化地梳理了民营经济发展历程,涉及中小企业与实体经济、创业创新与初创型民营企业、民间投资等问题,并对发展中的实际经验进行了大量总结。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的研究是基于作者多年来对民营经济转型问题的大量实地调查研究所撰写。因此,这样的研究展示了经济第一线的实际情况,大量基于基层从业者、企业家、地方政府部门等一手资料的鲜活思考。这区别于单纯强调理论的教科书式研究,抑或是强调采用宏观统计数据的一般性面上的研究,本书更强调背靠经济理论、面向经济现实的反思,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民营经济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洞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民营经济转型与新时代新动能培育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通读全书,可以从中窥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际上已走出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营经济崛起路径。

在当前民营经济转型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中,融资问题是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反映最为突出的问题。这是由于民营企业缺乏抵押品、经营业绩不稳定等自身特质造成金融可获得性低,以及外部金融体系发展不充分、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尚完善,体制机制上的欠缺带来的所有制、规模歧视等综合因素导致。企业进入“高成本时代”,降成本尤其是融资成本,提升企业经营活力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作者提出的“放宽金融市场准入、鼓励符合条件的民企发起设立和参与组建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民企直接融资渠道”等政策极具现实指导意义。

面临中国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全面提升要素生产率,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推动。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民营经济地顺利转型。只有全面破解民营经济在融资、市场准入以及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实现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版权所有 © 武汉大学 国家发展战略研究院 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 邮编:430072 鄂ICP备07501363号